对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几点微观思考
日期:2008-05-29  来源:太阳集团tyc9728   浏览量: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之下,旧体制的烙印仍然很深。特别是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以及不加区分地用一种学术型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做法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尽管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就总体而言,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明确,高职专业特色不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一、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够合理,规模不经济。从招生情况和专业结构来看,有的专业并非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将来毕业生就业有困难。有些专业招生规模在40人以下,存在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二)、高职教育名不副实。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要求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40%以上,员工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等等。这些情况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毕业生就业十分不利。

(三)、团队力量紧张。高职专业一般都是社会急需的专业,而这些专业的教师大都处于满工作量或缺编的状态,教师无暇开展科研工作。

二、高职教育管理改革方向

(一)、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提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要突出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的训练,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办学模式上,强调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实行“双证书”制,即要求员工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必须通过一种以上的职业岗位技能测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二)、改革高职教育的管理机制和分配模式

要制定《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管理办法》与《高等职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细则》,明确了教学管理的职责及工作流程。

(三)、成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分管董事长、教务处负责人、系领导、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校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等组成。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团队建设和发展、评审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其他高职教学改革和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

(四)、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提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按“根据各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员工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分析构成这些综合能力的单项能力——确定构成这些单项能力的能力要素——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的思路进行。明确规定为了使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适应,专业教学计划在制定之后必须送有关用人单位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2—3人评审。

(五)、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要求,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工种为中、高2个等级。开展双证书教育,员工毕业时,既可取得学历证书,也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

(六)、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高职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竞争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成与员工规模成比例的先进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师生教学、科研、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要求。

(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紧紧围绕高职办学特色,坚持“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鼓励员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和员工管理,加强与任课教师、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学风建设;二是组织系列专题学术讲座,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帮助员工了解学科前沿,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科学素质;三是成立社团或兴趣小组,同时鼓励并组织员工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四是设立各种沙龙、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员工关心的学习方法、能力培养、就业形势、教育改革、形势政策等进行辅导,为员工释疑解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充实员工的课余文化生活;六是加强员工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员工干部作为院员工工作的助手作用,提高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七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互帮互学,提高学习积极性。